雙月刊《秋刀魚》是臺灣第一本用中文撰寫,內容集結生活、藝術、設計、歷史、科技⋯⋯等多面向主題的日本文化誌,每一期聚焦一個主題,從淺略到深入,透過訪問和邀集臺灣和日本寫手,匯聚不同角度面向的看法,滿足想要到日本旅行的遊客、研究日本文化的學生、欣賞日本藝術的上班族。
TWD 250.00 — Released 25 May 2016
2013年冬末初次與下北澤相遇,光影撒落電車的窗口,在比鄰的平房間交錯,糊里糊塗的步出站口,經過幾處施工包圍的工地,從鐵皮走道與背著吉他的龐克擦身而過,蜿蜒巷弄間散發出一種失調感,令人微醺的下北澤在南口麥當勞前徹底爆發,伴隨著樂手的演唱聲、劇團表演的驚呼聲,以及二手店鋪叫賣聲,彷彿與東京身處不同時區,容易讓人忘卻大城市該有的極速忙碌與前衛建築設計,在這彷彿不需要喝酒就會被自由的風氣灌醉。
今年4月,《秋刀魚》編輯部受臺日系雜誌《LIP離譜》編輯長田中佑典邀請,在下北澤獨立書店「本屋B&B」以臺灣獨立出版為題進行對談。睽違3年再訪,回頭翻起當年拍下的底片,在各張背景充滿塗鴉的照片中,意外發現裡頭的人們,散發著一股獨特的自信感,即便不是居民,表情卻顯得怡然自得,究竟下北澤有何魅力,讓街區充滿活力?於是在參與書店舉辦的「SHIMOKITAIWAN」活動之際,決定從書店、音樂、古著,與咖啡4個元素探究「WHY?下北澤」,沒想到這回遇上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。
幾年不見,下北澤的容貌變了。褪去了出站口部分的施工鐵皮,道路變寬了點、幾家小店收了。就像每個發展中的城市都會遇到的取捨困境,是都市的哀愁。為了貼近在地人的想法,編輯部決定拜訪更多在住人們,從商店街理事、雜貨店老闆到編輯者,在他們臉上看得出來對過往的懷念,卻未對未來感到絕望,反而有種「改變也是下北澤的一部分」的心態。就像商店街老闆們,滿口下北澤故事,說著街區平凡的生活,即便邁入中年還是支持年輕樂團,在店裡播放著僅供試聽的demo帶,讓音樂繼續在下北澤發光。霎那間,有種「整個街區的人們共同演一齣戲」的感覺,用一輩子演出一部「人與街道」的治癒物語,居民們無論老少,皆各自努力扮演著讓成為下北澤獨一無二的角色。
這個在嬉皮年代造就「下北系」音樂風的街區、認同「本多劇場」所建立起的戲劇王朝、允許藝術家在此等待被伯樂發掘的機會,下北澤的魅力不只是「年輕人的街」,而是同時接納新舊的包容心。老人在這可以挑選年輕服飾,穿的花俏也不會有異樣眼光;少年可以在這探索當地扎根的老店,喜歡昭和時期的生活方式也不成問題,兼容著「過去」與「未來」,是下北澤最大的魅力所在,任何人都可以在這找尋自己應有的樣貌,也許,「沒有規則」就是下北澤做自己的「唯一規則」。
受到下北澤風氣感染,《秋刀魚》雜誌也決定站在面對未來的出站口,和日本朋友們分享來自臺灣的觀點,從本期開始將於序言之處以中日雙語呈現,以此感謝每一回我們所遇見的人們,你們的故事豐富了《秋刀魚》的樣貌,也溫暖了兩地人與人之間的笑顏。
http://www.qdymag.com/news/115
Sign up or Log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.